“地質事業或地質工作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新的態勢,甚至是曆史性的轉變。”
當前,有關地質勘探的行業法規、政策正在或將進行調整和修改;地質工作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綠色勘查,數字化、智能化勘察的基礎性、重要性地位將進一步凸顯;戰略性礦產、地球深部,將成為我國能源資源開拓的新領域。從現在起,針對2000~5000米以深的“三高能”的開采環境,需要麻豆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深地開采”道路。不久的將來,地勘人的“知本”將更多地轉化為“資本”,礦產資源市場主體將大大豐富,勘探-開采模式將迎來變革。
由變而生,因變而強。在新的時代,建設包容共享型礦業開發機製將成為礦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與此同時,應高度重視地質文化對地質事業改革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從“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高度,研究和重構地礦文化的內涵,奠定地礦文化的深度,建設地礦行業的精神高地。
礦產資源是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過去幾十年來,為了獲得經濟的高速發展,擺脫被動挨打的困境,我國在一段時間不得不采取了粗放式、壓縮式的發展路徑,用幾十年的時間快速完成了其他國家用了幾百年才完成的發展任務,成為世界di二大經濟體,創造了驚人的奇跡,為強國之夢奠定物質基礎。
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zhongyang繪就了實現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提出了統籌推進“四個quanmian”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傳統的礦業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這種形勢對我國地質勘查工作尤其是礦產勘查工作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為我國單一的地質工作結構特別是地質勘查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帶來了機遇。
事實上,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我國的地質勘查工作在發展過程中已經顯現出一些新趨勢、新特點、新動能。這些變化有可能演變成為今後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刻變化——
首先,有關地質勘查的行業法規、政策正在或將進行調整和修改。十八大以後,轉變增長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國家公園體製的建立,對地質勘查工作轉型升級提出了明確要求。
從礦產資源管理的角度看,國家加大了礦業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審批事項達56%,取消非行政許可事項。修改完善十餘部地質礦產管理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啟動了《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在6省(區)部署開展礦業權出讓製度改革試點,探索實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推進石油天然氣體製改革,在油氣勘查開采、生產加工、產品定價等競爭性環節,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開展礦產資源權益金製度改革,建立了由礦業權出讓收益、礦業權占用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複基金等構成的新型礦產資源權益金製度體係。
以取消非行政許可事項為例,按照國務院《市場準入負麵清單》的規定,9月29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正式取消地質勘查資質審批,從2018年開始,除了頁岩氣、油氣、稀土外,其它礦種的勘查均不再有資質要求。國土資源部門的主要礦政管理職能轉向“製定行業標準規範,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懲處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二,地質工作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根據世界礦產資源形勢以及我國礦產資源供需形勢的變化,加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過剩產能的要求,我國的地質工作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從礦產勘查市場來看,一方麵,我國經濟發展基數大,對能源和資源的剛性需求,仍將是當前及今後的“常態”;另一方麵,隨著我國常規礦產探明儲量的增加,特別是在全球礦產品市場供過於求、礦產品價格頹勢凸顯,我國能夠從世界市場獲得必要的大宗礦產的情況下,國家和社會資本對於常規礦產勘查的投入必然減少。
與此同時,建設美麗中國,要求麻豆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就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變化與要求包括:自然資源管理體製改革,需要加大對更多門類自然資源進行綜合調查、信息集成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力度;新型城鎮化特別是城市地下空間科學開發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質和三維空間信息係統建設力度;脫貧攻堅,需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地下水、地質災害、土地質量、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勘查力度;能源資源安全保障,需要加大清潔能源和戰略性新興礦產勘查力度;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加大海洋地質工作力度;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資源集中區的地質潛力評價、技術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等等。
地質調查工作也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在今年中國地調局召開的科技創新座談會上,鍾自然局長敏銳地感到,“地質事業或地質工作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新的態勢,甚至是曆史性的轉變”:一是地質調查對接需求,正在從粗放型向準確型服務轉變,特別是重大需求;二是地質調查正在由單一型調查向綜合型調查轉變,需要從資源、環境、災害、空間等多元素進行調查,手段多樣、綜合、有機集成;三是資源地質調查由過去單純的資源潛力和遠景評價向地質潛力、開發條件和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轉變;四是水工環地質調查轉向資源環境生態空間、多要素整合;五是基礎地質調查轉向或回歸影響資源環境問題的岩石地層構造基本地質單元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調查;六是成果表達由地質報告、地質圖等地質工作者才能看懂的方式向全社會都能看明白的表達方式轉變。這些要求將促使地質工作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三,戰略性礦產將成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支撐。
當前新工業革命的孕育與興起,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帶動新興材料礦產消費,為礦業振興釋放出新的潛力。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近年來,歐盟和美國等大多數發達國家均製定了符合自身利益和發展的戰略性礦產目錄,無一例外的包括“三稀”礦產和非金屬礦產。
在我國,2016年11月,國務院批複通過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將24種礦產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這24種礦產即:能源礦產,石油、天然氣、頁岩氣、煤炭、煤層氣、鈾;金屬礦產,鐵、鉻、銅、鋁、金、鎳、鎢、錫、鉬、銻、鈷、鋰、稀土、鋯;非金屬礦產,磷、鉀鹽、晶質石墨、螢石。
隨著“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施、製造業結構調整以及產品的升級換代的不斷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鋰、稀土、鈷、釩、鈦等戰略性礦產原材料的需求將越來越大。顯然,未來戰略性礦產的市場不容小覷。
四,綠色勘察將成為地質工作基本要求。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地質勘查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範圍之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已是地質勘查工作的底線與基本的要求。
繼《中國礦業報》記者發現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綠色勘查經驗的報道後,立即深入現場調研,並以專報形式報送給國土資源部領導後,引起了高度重視。在國土資源部勘查司的積極倡導下,2016年5月10日,在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16年地勘局長座談會上,有關部門發布了綠色勘查行動宣言。宣言提出,綠色發展關係人民福祉、民族未來。以探索自然規律、發現資源寶藏為己任的地勘行業,應當也更有條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在前列。宣言要求,地勘行業堅持依靠創新驅動,努力做保護生態和保障資源的雙贏者;要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努力做大自然的嗬護者。
隨後,國土資源部在《關於完善地質找礦運行機製實現重大突破的若幹意見》中再次明確指出,堅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按照“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調整優化勘查開發總體布局。調整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勘查技術方法,大力推進綠色勘查。
五,數字化、智能化勘查步伐將加快。
科技創新的加快推進,大數據、互聯網、遙感探測等新技術與地質勘查交叉融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使地質勘查新動能日益強勁,為地質勘查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開辟了新領域。早在2015年3月,中科院院士趙鵬大撰文提出,近年來,隨著大量智能技術和設備的出現,中國的地質工作已經邁入大數據時代,走向數字化與智能化。比如,現在的找礦工作就可借助雲計算技術,將找礦依托的四大係統——地球動力學係統、成礦係統、勘查係統和人工智能專家係統加以連接,自動提取、分析、綜合和評價四個係統與找礦有關聯的數據、信息和知識,後達到確認、圈定、評價區、礦床乃至礦體的目標。
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與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協同合作,成功將研發的新一代地質調查ABC工作模式應用到1∶5萬區調中,提高了區調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了破解關鍵地質問題的能力。地質調查ABC模式就是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工作模式。這標誌著我國地質工作自全流程數字化後,正式拉開了智能化的序幕。